清明时节,从心理创伤中走出
清明时节从心理创伤中走出()-心理创伤
与挚爱的亲人生离死别,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人生必修课,也是一次能力考验,有人表现的是耐受力,有人表现的是接受力,但也有不少人因亲人离世遭受身心打击,因此一蹶不振,生活在难以自拔的故情旧梦里。
清明节,就像一个闸门,它开启了人们的思念,也撕开了人们心头的创伤。对有着类似种种经历的人来说,清明是个让人伤感甚至刻意回避的节日。但对此感到困惑的朋友不妨在清明节重新来一次悲伤体验,它既是集体的心理疗伤,也是一场释放悲伤情绪的仪式。
回避不是好的选择
从心理学角度看,人的一生,就是一个不停经历创伤的过程。失去亲人会使人产生高度的情感失落,包括悲哀、愤怒(怨恨逝者弃己而去)、愧疚、自责(埋怨自己在某些方面的过失)、焦虑、疲倦、无助感、孤独感、惊吓、苦苦思念。这些都是正常的悲伤反应。然而,当某一种感觉持续过久过强時,就有可能变成病态了。
回避好不好呢?从短时间看,不去提这个伤心事,似乎能对人产生情绪?;ぃ沙て诳蠢?,就相当于把悲伤慢性化了,一旦遇到熟悉的事,格外容易触景生情,把亲人离世所受到的情感打击重新激活。这种不断激活是很折磨人的。把离世的亲人装在心里很久,势必不能与过去做个心理分离,愉悦就没办法真的钻进心中。而很多人伴有的自责、内疚情绪还会引发自我攻击。他们需要的不是回避,而是一个情感出口,而清明节将会为大众做一次集体心理疗伤。
清明祭祀是一种“沟通”方式
一般来说,我们对去世的亲人会有很多“假如”的幻想:假如当初我对亲人好一些,亲人就不会得病;或者假如我做点什么,就能避开那个偶然却恰恰夺走亲人性命的瞬间……这种自责性的“假如”很折磨人,渴望对死者说点什么或做点什么,遗憾的是斯人已逝,望空兴叹。很多人就是深陷在这种情绪中难以自拔。而清明祭祀恰恰提供了与逝去的亲人建立情感连接的机会。
痛哭一场,献一束鲜花,敬一杯酒,植一棵树,这些清明节仪式的背后,是我们对逝者郑重的态度,是我们藉以寄托的哀思。清明扫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与去世亲人的一种单向沟通方式。扫墓时会回忆起与亲人之前的共同生活经历,想起以前的快乐时光。而在坟茔墓碑前面,一个人也可以毫无保留地将内心的情感、欲望、秘密全部吐露。
追思,告别,放下。不管墓碑下的人对我们有多重要,也不管内心的割舍有多难,清明的意义更在于珍重生者,这是对自己的善待,也是逝去的亲人所希望的。
生死观反思,在丧失中前行
生死是每一个人都避不开的终极话题。死亡是人类潜意识里面的深层次恐惧。在清明节扫墓祭祖的时候,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意识到死亡这个话题。反思出一个通达的生死观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,人们也经常避免去深层次思考这类话题,而清明节正好提供这样一个契机,让人们去思考生死这个终极话题。
逝者如斯夫,我们必须在心理上划一个句号。然后让心灵得到成长,更加理性、成熟,更加明白生命的意义,也更加珍惜此时此刻陪伴在身边的亲人。任何时候,不要孤立自己,多与亲戚、朋友、邻居、同事等保持联系,谈论自己的感受,试着去接受别人的关心和支持。另外,要维持日常生活的规律,保持饮食、睡眠正常,多做运动,增进体质。清明时节外出踏青,春风和煦,光线适宜,能让人内心感到舒适,因悲伤而产生的抑郁也更容易消散。
编辑/刘柳